西玉工艺-夜光杯雕工艺是怎样延续至今的?

2016-08-18

  古老而繁复的夜光杯雕工艺是怎样延续下来的?在濒临断代几乎失传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谁让这个古老的工艺重现生机呢?

  酒泉夜光杯雕究竟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清楚了。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酒泉一直是玉石进入中原的中转站。作为贡品,最初的夜光杯都是在西域加工成玉杯,然后经过敦煌、酒泉运往长安,洛阳等地。

  由于路途遥远,一路颠簸受损,有时还遇上劫匪,感觉到不方便,朝廷也批准,和田玉原料送到酒泉,由酒泉人开设作坊,按照他们的要求制作成玉品、玉雕,也包括这夜光杯,送到长安,这样一来就减免了不少手续和损失。夜光杯就兴起了。在做这个玉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人就发现,嘉酒地区南山、祁连山里面也有类似的玉,类似和田玉的这种玉,我们叫南山,南山玉,也叫祁连玉。

  从此,酒泉的夜光杯不仅直接作为贡品东运到内地,而且很大一部分作为商品想西经丝绸之路远销西亚各国。真正使酒泉夜光杯扬名天下的是盛唐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明末清初的玉器生产的兴旺时代,酒泉有玉器作坊30多家,当时夜光杯除了本地销售外,还有晋商运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销售,有的直接有外国传教士带到国外,行销天下。

  抗战爆发后,由于国内战乱频繁,夜光杯雕慢慢开始凋落了。到解放前夕,酒泉的玉石作坊已寥寥无几,仅剩下王三忠、王三义弟兄俩的小作坊孩子啊勉强度日。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夜光杯基本上无人问津。

(老艺人:王三忠)

谁也没有想到,1958年,朱德委员长视察酒泉时,会向当地领导问起夜光杯,引起了甘肃省和酒泉地县领导的高度重视。1959年,省上拨转款成立了酒泉夜光杯厂,王三忠、王三艺等老工匠都成了厂里的骨干,他们把祖辈传下来的传统工艺完整的延用下来了。

(1958年11月,朱德委员长来酒泉视察夜光杯厂)

时至今日,夜光杯的制作工序依然十分复杂,前后要经过28道工序。只不过把以前手拉脚踏的磨床改造成了电动车床,工序一道也没有减少。原汁原味的传承夜光杯雕工艺,确保夜光杯雕的质量,维护好、保护好夜光杯这个著名品牌,让酒泉的玉文化发光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