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出奇石,奇石出名砚。

2019-05-16
      “以文为业砚为田” ——石友之于文人墨客不仅仅是知己,更是赖以生存的灵魂伙伴,苏轼亦谓之: “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
  砚作为传递黑与白之间无边无境、千变万化的水墨世界的媒介,连接着文人思想灵魂和中国传统文化, 见证并记载着文化的发展,也承载着历史发展的烙印。   

                         



  可以说一方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化史。
      “砚”最早以文字出现,是在汉代训诂家刘熙的《释名》中,有这样的解释:“砚者,研也,可研磨使和儒也”。《中国名砚——地方砚》:“中国砚台史经历了研磨器、原始砚、早期砚、成熟砚、大众砚、工艺砚几个阶段,研磨器出现在新石器时期,是砚的雏形。”“砚”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最早从石器时代的石磨盘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石磨盘”因其用途不同,发展为研磨谷物的农业用具,和研磨矿物的颜料手工业用具。

                       



  说起砚台, 自唐代起就特具声名的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红丝砚等名砚我们已耳熟能详。那么你可听说过嘉峪石砚?其实嘉峪砚可是比端、歙、洮、澄泥四大名砚的出现早了近400年,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囿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始终被淹没在了历史中。

                       


(魏晋墓出土黑山石片,我国早期砚台样式)
  追溯历史,嘉峪关地下画廊魏晋墓群中出土的石砚,考证乃是嘉峪关黑山石所作嘉峪石砚。明代《肃镇华夷志》(1617)物产。土石类:记载“嘉峪石,出嘉峪关西,可作砚,先年,兵备副使长垣侯秩题其砚云:兹石三德,体制润泽,既不废笔,也不废墨。”成书于乾隆二年(1737年)的《重修肃州新志》:“嘉峪石,出嘉峪关,可作砚,色青紫,肌理微粗,与崆峒粟亭相仿”。常均作于乾隆七年的《敦煌杂钞》亦有言:“嘉峪山,石可做砚”。

                       



                       


   (彭泽墓出土古琴砚,底部有“嘉峪石砚”四字铭刻)   

  甘肃省博物馆还珍藏着一方彭泽(公元1459-1530年)墓中的古琴形单砚。砚长19厘米、宽6厘米、高2.5厘米,是采用嘉峪石制作的嘉峪石砚,雕作琴形,琴面中部为砚面,有椭圆形水池。背部四足,亦做琴柱足形,底部狭长方框内阴刻“嘉峪石砚” 颜色纯正,造型古朴,雕工精细, 被誉为石砚之珍品。


                         



(嘉峪关黑山,亦称为嘉峪山)
  盛产嘉峪砚石的嘉峪山又称黑山,海拔2799米,是嘉峪关市最高峰,属残丘地带。山后有峡,峡中溪流蜿蜒,长达百余里,两面黑岩壁立,出产的嘉峪砚石属下奥陶统阴沟群地层中为黏土质板岩,其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绢云母、高岭石、绿泥石等,故呈青、绿、黄、赤等色。 结构致密,质理亦很润泽,因砚石中含粉砂及微粒石英,呈棱角状及次棱角状,起着金刚砂的作用,所以能达到发墨的效果,砚石中含云母,所以益毫不损笔,石色绚丽,质理润泽,是制砚之良材。

                         


(黑山岩画·鹿 砚)
  而万物有道,砚亦有砚道,米芾在《砚史》中,用品一节提到 “器以用为功,玉不为鼎,陶不为柱。文锦之美,方暑则不先于表出之綌”,楮(chu)叶虽功,而无补于宋人之用,夫如是,论石理以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然,失之砚用。

                           



(逐梦雄关)
  嘉峪石砚,修内部之工,作为实用之器,磨墨蓄砚堂中日久不干,历寒不冰:无水时,哈气砚中,自出露液,也能写字,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谓“水石殊质,浑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笔”。

                           



  形制上,嘉峪石砚也将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将浮雕、浅浮雕、线刻等手法得以交错运用。就型利色,巧妙构思,尽可能的把人工与大自然的造化和谐统一,赋予了砚石以灵动的生命力。设计上,以少胜多,雕刻刀法刚柔并济相互运用,处理手法应虚实相间,深浅有致。吸取魏晋墓画、敦煌壁画等艺术精华,渐渐形成具有西北特色,浑厚大方、古朴雅致的砚雕艺术风格,重新焕发嘉峪石砚的艺术魅力。

                         



(西玉出品,2016年丝绸之路文博会展出 丝路盛砚组合砚之一)
  作为自古以来的东西通衢重镇,边陲锁钥,嘉峪关地区位于疏勒河流域,具有石砚使用的艺术基础。
  因为从分布空间来看,地下有火烧沟出土的彩陶艺术和魏晋砖画像艺术,地上有岩画和汉简、石窟壁画艺术。按照时间来看,早期有火烧沟的彩陶艺术和岩画艺术,后期有汉代的汉简、魏晋时期的砖画像和石窟壁画艺术。大量的艺术生产催生了颜料的使用,催生了颜料杯、石砚的生产和使用。疏勒河流域砚台的最初形式可以追溯至青铜时代的火烧沟时期。

                         

(石研磨器,火烧沟遗址,厚2.5、坑径2,二级)

                         
  纵观历史,可以说,嘉峪石砚 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绘画艺术长廊——疏勒河流域 催生出的文化瑰宝。
  嘉峪石砚制作工艺在2011年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遗”名录 ,今天,神秘古老的嘉峪石砚走过了千年终于来到了我们面前,虽然它遗世而独立,神秘而美丽,但是并不孤芳自赏,可谓“彭公心爱物,拂拭见日光,古琴今犹在,余音可绕梁”,嘉峪石砚今天又将重新绽放出它绝代的风华。

                         

(手工雕刻嘉峪石砚)
  位于嘉峪关长城脚下的西玉工艺,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石砚的传承人刘宗学一手创办,今天,我们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手工雕刻,精益求精,让历久弥新的嘉峪石砚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牡丹驿使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