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欢度佳节,各色粽子轮番上场,飞龙在天,百舸争流,兰艾与裙裾齐飞,骄阳共欢情一色。
端午是万家欢乐的节日,然而在几百年前的大宋临安城里,这一天却发生了一场爱情悲剧。经营药品零售的许宣让家妻白素贞喝下一杯雄黄酒,结果白娘子腹如刀绞,现出蟒蛇原形,吓死了许宣。这就是“一杯雄黄酒引发的血案”。
古语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之说,喝雄黄酒的习俗正是端午 “驱瘟辟邪”的传统。端午喝雄黄酒在明代已成流行。《警世通言》有言:“今日是个端阳佳节,那家不吃几杯雄黄酒?”《金瓶梅》里也记有春梅“置了一桌酒席,和孙二娘、陈经济吃雄黄酒,解粽欢娱”的故事。
南北朝时人即认为,雄黄对驱蛇也有效用。《抱朴子》曰:“带雄黄入山林,即不畏蛇。若蛇中人,以少许敷之,登时愈。” 这一古老观念,在端午和五毒挂钩的明清又被重提,就有了端午喝雄黄酒可以驱蛇的这一套新说法,这就是白娘子在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原形一说的背景。
古时候“包除百病”备受尊崇的神圣之药——雄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原来雄黄是一种矿物质, 橘红色, 俗称“鸡冠石” , 而雄黄的氧化产物是二氧化硫和三氧化二砷,前者可引发急慢性中毒,后者就是闻名遐迩的砒霜。所以,雄黄酒加热饮用,相当于服用小剂量砒霜。
原来真相竟是如此,不管是人是蛇,吃了砒霜,那还能好么,驱邪的圣药原来竟是夺命的毒药。白娘子若知道了大概要大呼一声 “ 酒里有毒!”这哪里是害蛇,简直是害人啊。
“ 榴花彩绚朱明节;蒲叶香浮绿醑樽。艾酒溢幽芳香传四海,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
赛龙舟、沐兰汤、配香包、放风筝、吃粽子、挂钟馗像、拴五色丝线、悬菖蒲艾草......
端午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民俗可谓之繁多复杂。
生活快节奏的今天,繁杂的习俗让我们很难够再充满仪式感的一一遵循,但是我们依然不忘传统,有了过节的新方式。端午的餐桌上少不了粽子和酒 ,不论南北咸甜荤素之争,大家追求的不过都是天涯共此时这条过节的真谛。
雄黄酒是被PASS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呢?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端午节饮用的最多的另一种酒就是菖蒲酒了,菖蒲酒是用菖蒲、艾叶泡制而成,在宋代,菖蒲被视为“辟邪之物”,因此后来端午节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
早在先秦时期,《神农本草经》、《周礼》等古籍中,就有关于菖蒲药用价值的记载。以菖蒲浸酒,在明代最为盛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菖蒲酒产于山西垣曲,是一种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明,气味芳香,酒香酿厚,药香协调,而不失中草药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腻,略带药味,使人不厌,酿和爽口,辣不呛喉,饮后令人神气清爽。酒度为45度,糖度为12度。
碧酒配玉杯,还有什么能比酒和夜光杯更相得益彰的吗?
五加即五加皮,气香味苦,五加树皮有奇香,可滋补肝肾壮筋骨。民间认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难避邪。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对身体大有裨益。
传说,东海龙王的五公主佳婢下凡到人间,与凡人致中和相爱。因生活维难五公主提出要酿造一种既健身又治病的酒,致中和感到为难。五公主让致中和按她的方法酿造,并按一定的比例投放中药。
在投放中药时,五公主唱出一首歌:“一味当归补心血,去瘀化湿用妾黄。甘松醒脾能除恶,散滞和胃广木香。薄荷性凉清头目,木瓜舒络精神爽。独活山楂镇湿邪,风寒顽痹屈能张。五加树皮有奇香,滋补肝肾筋骨壮,调和诸药添甘草,桂枝玉竹不能忘。凑足地支十二数,增增减减皆妙方。”原来这歌中含有十二种中药,便是五加皮酒的配方。五公主为了避嫌,将酒取名“致中和五加皮酒”。据秦汉时期的〈申农本草经〉载,“鲁定公母单服五加皮酒,以致不死”。
玉意吉祥,驱邪避凶,炎炎夏日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是极为应景
黄酒则有益于人体健康。黄酒其实是种米酒,与白酒不同的是,黄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不同种类的黄酒颜色亦呈现出不同的米色、黄褐色或红棕色。
中医上,黄酒可以做药用,生饮对心跳过快、厌食、烦躁等有疗效;热饮可以缓解血淤、缺奶、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
热着喝是有利身体健康的,烫过之后会挥发掉一些酒里的有害物质。黄酒加话梅,养阴美容的作用显着,还能润肺护肝,缓解酒精对肝脏的伤害。黄酒加桂圆、荔枝、红枣同煮能缓解月经不调、贫血、遗精和腹泻。
用夜光常满杯品酒, 色不变,味更醇~
美酒虽好,贪饮亦会伤身,西玉工艺祝福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端午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