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峪宝卷

2019-05-11

  上个世纪,宝卷、经书在嘉峪关一带广为流传,在这一带土生土长的六十岁上下的农民没有不熟悉宝卷的。他们有的诵念或抄录过卷本,有的会咏唱宝卷曲调。上世纪四十年代前后至解放初期,这里的宝卷成为家喻户晓的卷籍。QQ图片20190511163057.png

  宝卷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宣卷(又叫念卷)的底本,是从佛教俗讲发展来的。每逢春节前后以及农闲时节,许多农村举行隆重的“宣卷”活动,当地人认为抄卷是积功德,因而保存了大量的手抄本为主的宝卷,有据可查的有一百多种;其中内容包含儒、释、道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其结构为散韵相兼;其讲唱地点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宝卷在河西分布面很广,涉及面达十多个县市,嘉峪关宝卷、酒泉宝卷和张掖宝卷统称为“河西宝卷”。

  从形式上分析,嘉峪关宝卷的基本形式是韵散结合。散说部分一般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结果等发展过程。韵文部分主要重复散说部分的故事,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还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韵律。韵文配以曲调,其曲调有莲花落、打宫调、浪淘沙、哭五更等,可根据不同内容灵活转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唱调中,不断吸收本地一些民歌小调,经常给宝卷注入新鲜血液,使唱调常青不老,娓娓动听。这样,使整个宝卷从头到尾,唱唱念念说说,说说念念唱唱,生动活泼。听众聚精会神,津津乐道,通宵达旦,兴味十足。

      《嘉峪宝卷》除保留了个别原有曲调外,大量使用的是当地民间曲调,这些曲调的使用,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灵活安排。同一曲调各地唱法也不同。宝卷一般用韵文结尾,或总结全篇主题,或宣扬听卷的好处,或自谦自己念卷不好。

嘉峪关关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记载着历史的风风雨雨,也记载着曲艺在这里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据一些老人们回忆,寺庙厅堂宝卷无处不在,可见在当时已是十分普及。解放前随着地主豪绅压迫掠夺的不断加剧,农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但仍没有丢弃这些饱含着他们的生活、浸透着他们的血泪、给他们以鼓舞、唤起他们奋进的宝卷,因此使一部分宝卷得以保存下来。


历史渊源

  

QQ图片20190517154412.png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出土的砖壁画中,有大量的宴饮场面,其中也有说唱的部分,专家认为,这有可能是嘉峪关一带最早的讲唱宝卷的写实场景。

  卷是经的俗讲,宝卷又名宝传,是流行于明清以来的民间讲唱文学,由唐代的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其中内容包含儒、释、道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非宗教的故事。


主要特征


QQ图片20190517154458.png


1.《嘉峪宝卷》是流行于明清以来的民间讲唱文学,由唐代的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是劳动人民冒着风险保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2《嘉峪宝卷》是一种以劝化人心为目的的说唱艺术,其多变

的音律,真挚的感情,令受众随着故事情节地推进而领悟为人做事的要旨。





重要价值


QQ图片20190517154543.png

  历史价值:《嘉峪宝卷》已成为广大的乡村地区人民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无论是传说故事、神话故事,大都是除暴安良、抑恶扬善的内容,少有封建迷信和黄色淫乱的低级趣味。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出土的砖壁画中,也发现有反映讲唱宝卷的写实场景。因此,它又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研究方面的活标本。


  文化艺术价值:《嘉峪宝卷》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千百年来,它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振奋精神、促进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传承保护


    《嘉峪宝卷》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瑰宝,但她和其他众多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一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渐沉寂,濒于消失。然而在千里河西古老的村庄里,在古老的人群中,仍有人在坚强地传承着这古老的音调。

  长期以来,宝卷深深融入嘉峪关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对人生苦难的哀叹,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对真善美的赞颂,以及那些赋有哲理性的感悟和精神追求,在宝卷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婚丧嫁娶、岁时节庆、交往聚会,人们都离不开宝卷,它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反映嘉峪关人民生活面貌的百科全书。QQ图片20190517154610.png

  目前,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将《嘉峪宝卷》列为重点保护内容。制定了把宝卷编印成册的计划,以文本的形式将其保存起来,以防流失。对宝卷进行专题资料片拍摄,给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发放专项补助金,用于宝卷的传承。继续对宝卷口传文化进行普查,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档案。用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宝卷口传进行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并对调查资料及相关实物做妥善保存。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对宝卷进行广泛宣传,使宝卷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