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大轱辘车悠悠转动了千百年,岁月如流水般冲刷了它曲折的轨迹,西风吹散了它“吱呀”的声音,黄沙掩埋了它坚硬的躯体。在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的,只有那辆被陈列在冰冷的博物馆中已经停止转动的大轱辘车,但关于大轱辘车的记忆,关于大轱辘车的故事永远不会消失。
嘉峪关大轱辘车——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
嘉峪关大轱辘车历史渊源:
大轱辘车由来非常久远。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早在三千年前,河西已有大轱辘车的辙迹。《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于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穆王即周穆王,他“周行天下”,把西周已十分完善的造车技术传到四面八方,这是他巡行之初所没有料到的。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西巡到达了今河西一带。孙子曰:“万乘之国,日费千金(《孙子兵法》)。”根据这些记载,周朝的战车在穆王西巡时已到达嘉峪关一带,不管给嘉峪关留没留下战车,但西周的造车技术此时已传到了嘉峪关是无疑的,周穆王约于公元前1001年至前947年在位,所以说嘉峪关有车的历史,最已有三千年。
嘉峪关大轱辘车制作工艺
木车轮的制作:
分为木活和铁活两大部分,工序多达六十道。
选料:
选料是制作木车轮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要选用晾晒两年以上、质地较好的榆木。
制作车头:
车头的用料最为讲究,必须选择直径30厘米,且无疤结的上好榆木,这是因为车头起到插接辐条,支撑整个车轮的作用。
凿孔:
选好的用料,还需要用盐水腌制三年,以增强其韧性,达到坚固耐用的目的,据说早年间还曾经有一些师傅专门从事这种腌制的工艺。
制作车轴:
在给车轴两端划线的时候,木匠们往往凭着经验,将圆心偏离轴心一定尺寸,这样是为了保证车轴能够有一个向下的弯曲度,在承重的时候刚好拉直。
打圆:
车轴的长度一般为2米左右,可以根据车的大小进行调整。
安装车箭:
车轴的两边要分别安装十五个车箭,车箭与车串摩擦起到轴承的作用。
安装铁箍:
铁箍是用来紧固车头的。
安装车串:
车串用来增加车头的耐磨性,三十年前的车串还都是铸件,现在只能靠车床和焊接来完成了。
安装辐条:
这种大轱辘车最大的特点就是九辋十八辐。找平:据《大公开物》记载,普通古车车轮的辐条是三十根,而嘉峪关大轱辘车的车轮只有十八根辐条。
安装车辋:
经现代专家的考证,这种车轮的构造有它的科学之处,因为车辋是单数,当轮行进时,在通过车轮接地点处,只会有一条车辋的结合缝。车的重量永远压在一个V型或A型支撑上,如果是偶数的车辋,就会出现两条结合缝,车轮就很容易散架。
成品:
大轱辘车车轮由车毂和九辋十八辐组合而成。车辋宽16厘米,厚8厘米,辐条长50厘米(不包括榫长),车毂直径18厘米,轴孔直径12厘米,构成的车轮外径160厘米,车轴长216厘米,车辕条长360厘米,分为辕夹和车身两部分,辕夹长160厘米,车身长200厘米。车毂内镶生铁铸造的车串,轴头嵌有生铁车鉴,车串和车鉴接触摩擦起到轴承的作用。大轱辘车的车轮外周钉上铁瓦,车辋上钉上盖钉,便叫铁车,不钉铁瓦和盖钉的叫木车。
工具:
锯类:架锯、刀锯、磨锯、弯镁
刨类:粗刨、细刨、光刨、刮刨
凿类:大扳凿、小扳凿、大圆凿、小圆凿、大斜铲、小斜铲
钻类:陀螺钻、牵钻、钻头、钻刈
量具:直尺、折尺、钢卷尺、三角尺、活头尺
其它:斧、羊角锤、墨斗
嘉峪关大轱辘车主要特征:
工艺特征:
大轱辘车由车轮、车轴、车排组成。车轮由车毂和九辋十八辐组合而成,全部为无缝组合。产品特征
车的主要特点是轴长轮高、颠簸轻、适于在戈壁沙漠上行驶。
嘉峪关大轱辘车重要价值:
历史价值:
作为古代及近代大西北交通运输及农用工具的大轱辘车,对我国的运输业及农业工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大轱辘车的应用历史久远,作为中国古代及近现代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及农用工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工艺价值:
大轱辘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用到锯、刨、凿、划线、开榫、安装等木工专用工序,且其各部位的尺寸大小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这样,各部分才能最终安装在一起而不散架。
经济价值:
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嘉峪关大轱辘车传承保护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车始于3100年前的西周,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轴长轮高、适合在戈壁砾石上行驶。
随着现代文明的日新月异,作为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的大轱辘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被人们逐渐遗忘和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架子车、三轮车和拖拉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普及显示了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虽然大轱辘车失去了其使用价值,但它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载体、一种艺术参照物,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据了解,如今嘉峪关的大轱辘车几近绝技,其制作技艺也几近失传,如若再不讲行及时抢救和保护,再过十年或者几十年,大轱辘车的制作技艺就有可能真正成为历史了。
近年来,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对大轱辘车制作工艺进行挖掘、调查、保护,确立了制作大轱辘车的传承人,以保护传承人的方式保护大轱辘车的制作技术,将大轱辘车制作工艺列为重点保护内容,给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发放专项补助金,用于嘉峪关大轱辘车制作技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