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嘉峪关地蹦子

2016-08-10

  嘉峪关地蹦子又叫“老社火”、“跑打场”、“秧歌子”,是流行在嘉峪关民间的一种古老的集体舞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说唱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唱人们对美好生活前景的向往,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丰硕成果后人们愉快的心情等等。

  嘉峪关地蹦子不仅舞姿朴实矫健,而且跑跳花样很多。舞蹈表演多为舞段组合形式,基本动作有“一字长蛇”、“龙摆尾”、“四门”等。四个天王边跳边即兴唱一些“四六句”式的贺词、祝语或吉利话,唱腔高亢粗矿,唱词诙谐风趣。地蹦子形式活泼,短小精悍,演出不受场地条件限制。节奏欢快活泼,音韵清脆和谐,形成一种轻松喜悦、流畅抒情的格调。然后由丑角领着旦角上场,跑完圆场步至台中,两人对舞一段,再组合后造型亮相。

地蹦子逗趣而不过格,含蓄委婉,令人回味,在表演上做到唱得好听,舞得优美,逗得风趣,扮得逼真,绝活精湛

嘉峪关地蹦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嘉峪石地蹦子——历史渊源
  地蹦子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千百年来它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振奋精神、促进主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具保护价值。嘉峪关黑山岩画就有一幅大型舞蹈图,队列中人物有的双手叉腰,有的一手叉腰一手上举,有的双手叉腰分腿下蹲作舞蹈状。新城魏晋墓砖画中也有反映本地区民间歌舞的历史画面。

  地蹦子是传统的民间舞蹈,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或者是祭祀仪式。地蹦子它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经过长期的衍变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在远古时期,地蹦子主要反映一种对天地和神秘的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        

  明代以后,嘉峪关下“明妃衰艳抱琵琶,文姬幽怒拍胡笳”(易君左《登嘉峪关放歌》。各民族的交往活动频繁,流传下来的歌舞大多有很长的历史渊源。由嘉峪关地蹦子而产生的历史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根据它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内容,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过程和演变形式。

嘉峪关地蹦子——相关制品
服饰
鼓子:也称天王。头戴长筒毡帽,帽边插有扇形的纸花,下身穿灯笼裤,脚穿圆口布鞋,鞋口各带一小红球。    
棒槌:也称和尚娃。上身穿和尚服,下身穿灯笼裤,脚穿圆口布鞋
腊花姐:也称娘娘。上身穿双襟衣,下身穿彩裤,脚穿绣花鞋,外套穿坎肩裙,腰系布带一条。
膏药匠:也称天公。头戴戏剧贫生帽,上身穿贫生道袍,下身穿灯笼裤,脚穿圆口布鞋。
丑婆子:也称天母。上身穿大襟衣,下身穿彩裤,脚穿绣花鞋。
道具
  腰鼓一个(两头各装一个小铁环,并用一条布带连接)、鼓槌一个、棒槌两个、烟枪一个(一头是铜制的烟嘴,一头是铜制的烟斗,一个布制的小烟袋)、小铜锣一个、锣棰一个、纸制花扇一把。
嘉峪关地蹦子——主要特征

表演形式多样:        

  嘉峪关地蹦子的表演形式有说有唱,载歌载舞,表现内容也很丰富。

体裁具有地域性:      

  嘉峪关地蹦子是一项综合的表演艺术。表现了极富情趣的世俗生活,舞蹈动作矫健、独特,情绪豪迈、奔放、欢快,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即兴性:嘉峪关地蹦子说唱内容丰富,可根据不同情况即兴赋诗,现编现唱。


嘉峪关地蹦子——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
      嘉峪关地蹦子是歌、舞、戏的综合表演形式。唱腔以花鼓调为主,也演唱民歌小调以及地方小戏。通过丑与旦之间的嬉戏玩耍,打俏挑逗,表现出对爱情和幸福的执著追求与向往。

民俗学价值:
  嘉峪关地蹦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种愿望的表达,有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对神灵的祈求,对官府的褒贬;它那朴实矫健的舞姿、高亢激越的配乐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河西人民淳朴敦厚、豪放骠悍的性格。

嘉峪关地蹦子——传承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衍变,地蹦子这种舞蹈形式越来越被民间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这种舞蹈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平安、祈求丰收的心情。嘉峪关地蹦子有自身的特点,因此要把这种特点保持下去,传承下去,使地蹦子这种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文艺形式不断发扬光大。
  嘉峪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地蹦子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视,全面细致地开展了普查工作,彻底摸清了嘉峪关地蹦子起源、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艺人们的全部状况,并将普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存档。打破了以往“非遗”传承模式,把地蹦子请出农村,邀请传承人到城市来给城里人当老师,让地蹦子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真正实现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在市内组织了几支纪律性强、有一定的舞蹈表演经验的社火队学习嘉峪关地蹦子,旅游旺季在景区、广场等地进行展演,让游客在游览名胜古迹的同时,了解我市浓郁、深厚的民间文化。同时,把“地蹦子”作为一项长期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经常性开展,提高对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意义的认识,使流传已久的原生态民间舞蹈绵绵流长,使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辉煌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