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的修建分为哪几个阶段?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016-07-27

  嘉峪关是我国西北的一个军事堡垒。它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向东延伸,直至鸭绿江畔的丹东市虎山,全长5345公里(10690里)。它比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多了一个“雄”字。嘉峪关成为“天下第一雄关”。建关时间比山海关还早九年。它经过四个阶段,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第一阶段,是明朝初年,为了巩固西北边防,明洪武五年初筑土城。“明初宋国公冯胜略定河西,截敦煌以西悉弃之,以此关为限,遂为西北极边,筑以土城,周二百二十丈,高二丈余,阔厚丈余。址倚关坡,不能凿池”(《重修肃州新志》〉。也就是现在内城6米以下的墙体,黄土夯筑而成。

   第二阶段,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以土鲁番叛,闭关绝西域贡。弘治八年,巡抚许进出关,入哈密,土鲁番遁去。兵备道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重修肃州新志》),他便主持修筑了嘉峪关罗城和嘉峪关楼。

   第三阶段,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八月,兵备副宪李端澄按照先年所筑关楼的样式、规格监筑起内城东西二楼及关城附属建筑,次年二月落成。

   第四阶段,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书翟銮行边言:嘉峪关最临边境,为河西第一隘口,墙濠淤损,宜加修葺。 乃以濠内奏立边墙,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以为保障,因使兵备道李涵监筑,起于卯来泉之南,讫于野麻湾之东北”(《肃州志》)。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在嘉峪关增筑敌楼、角楼、悬角楼、墩台、外城墙和关南北两翼的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