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为什么在嘉峪关选址建关呢?

2016-07-26

  嘉峪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较窄的地方,势如“瓶口”。它“南有雪山,嵯峨万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乃诸夷人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襟喉”(《肃州志》)。雪山即祁连山。“祁连山,城(肃州,今酒泉)一百五十里。一名雪山。峰峦高耸,四时积雪,春夏消释,冰水人河,以灌田亩,郡人赖之。山自凉州连亘至此,皆日祁连,即天山也“(钦定《四库全书·甘肃通志·山川》)。              

  “祁连”是匈奴语,“天”的意思,即又一座天山。祁连山积雪皑皑,雪水形成许多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数百万人民。嘉峪关“北依黑山嘉峪,南凭红山祁连,关城居中,险峻天成”(陈赓雅:《西北视察记》)。关城屹立广漠,四周平沙.高屋建瓴。内有九眼泉, “冬夏皆清,碧波不竭,以极西边关”(《肃州新志·景致》)。对内倚山傍水,地势平坦,便于从肃州增援兵力,运输物资,使关防无后顾之优。对外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几路烽火,了解敌情,控制敌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下河西,兵抵玉门关外,截敦煌以西弃之。冯胜以军事家的雄略选择了嘉峪山西麓筑关设防。